2004年8月19日,星期四(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浙江法制报精彩推荐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专职疗救心灵的狱警
本报记者蔡亮/文陈立波/摄

  今年4月,全国惟一的劳动部心理咨询师培训基地———浙江原野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走进了一批特殊学员。他们,是来自全省各监狱的管教民警。身着警服的他们,平时接触的都是一群曾经对他人、对社会造成过危害的人,而他们的工作就是把这些人改造成不再危害社会的新人。这批参加培训的学员共52人,他们进行了为期2个多月的全脱产专业学习,还有部分学员在金华等地参加了半脱产的培训,实际参加培训人数超过60人。据了解,这是我省监狱系统首次如此大规模组织民警参加心理学方面的专业培训。经过2个多月的系统学习、测验以及实习,这批学员参加了今年6月由劳动部组织的国家心理咨询师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面对这项以通过率极低而著称的全国统一考试,浙江的狱警们交出了一份令人欣喜的成绩单———52人中共有24人通过考试,通过率达到47%,远远高于20%的全国平均水平。8月,通过考试的狱警们收到了由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技能证书。至此,我省监狱系统拥有了一支属于自己的专业心理咨询师队伍。本报记者日前走访了参与组织开展这次培训活动的省监狱管理局、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有关领导和专家,以及部分已经持证上岗的狱警心理咨询师,去看看这群大墙内的“心理医生”究竟能给监狱改造工作带来什么新的变化。

  

  一个科长医生
    
  雷成宏,浙江省第一监狱教育改造科副科长,从事基层教育改造工作多年,并长期参与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这次,他也参加了培训并顺利通过了考试,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心理咨询师(三级)职业技能证书。
    “我以前就非常喜欢心理学,并且也参加了一些相关培训,但一直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雷成宏告诉记者,工作让他有机会接触服刑人员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工作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让我迫切需要掌握更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去年5月,省一监的一名服刑人员找到雷成宏,希望他能提供心理咨询。交谈后雷成宏得知这名服刑人员的经历非常坎坷。“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送去劳改,母亲与他相依为命。但父亲获释回家后却整天酗酒,还打骂他们母子。最后母亲不堪忍受自杀了,而他亲眼看见了母亲上吊。当时的情景深深地烙在他心里,成为一个极大的心理阴影。”此后,这名服刑人员还被父亲长期虐待,长大成人后,又经历了做生意被朋友骗、谈恋爱被女友甩等一系列失败,结果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终失手将自己的父亲杀死。
    雷成宏分析,坎坷的经历让这名服刑人员对身边的人产生了强烈的不信任感,并很可能由此引发抑郁症。然而,接下来的心理咨询并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相反,连雷成宏自己都陷入了一种情绪异常低落的状态。“这是因为在心理咨询工作中,心理咨询员必须与咨询者达到一种心灵相通,称为‘共情’。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没有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来净化自己的心理,不仅不能为对方解决问题,甚至会把对方的痛苦转化为自己的痛苦。”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因此雷成宏认为,监狱管教民警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既是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
    经过这次培训,雷成宏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处理一些具体心理问题时,能有的放矢地运用一些心理学专业疗法为服刑人员提供帮助。
    今年8月,就在雷成宏取得了心理咨询师(三级)资格后不久,一名山东籍的服刑人员即将刑满出狱。出人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丝毫的欣喜,还多次扬言自己坐牢是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出去后一定要报复。雷成宏听说后,找到了他。“一共谈了4次。我发现这个人相当聪明,脑子很好用。但有很强烈的反社会意识,内心比较狭隘,报复意识很强,思想不容易被改变。”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雷成宏没有采用常见的说教,而是运用了刚学到的知识。“我对他说,往一潭水里丢一个石子,水虽然会起波纹,但很快就会归于平静。社会就像这潭水,你就像这个石子,尽管你能掀起一时的波浪,但你很快就会被遗忘并消失。你愿意就这样消失吗?”雷成宏的话打动了这名服刑人员。最后他非常诚恳地表示,自己已经看好了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玉米,决定出狱后从这方面入手做一番事业。“至少目前他的报复意识被压制了,愿意用另一种方式来体现他的价值。我就是利用了心理学中对认知的改变。”
    雷成宏还分析了造成服刑人员心理问题的3大原因。一是环境的落差导致心理压力产生。一些人以前在社会上地位很高,一旦进了监狱,作为一名普通的服刑犯,没有了自由和任何特权,还要受到监狱民警的管教,这种落差极易导致心理问题。二是以前就存在心理问题,在服刑期间体现了出来。三是改造带来的压力。“所以,服刑人员在监狱这个特殊的环境里,实际上是非常渴望交流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心理压力能够得到解脱和宣泄。这就需要我们的民警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和技巧,能够满足服刑人员的这种需求。”
    让雷成宏记忆犹新的还有一件事。某监区的一位服刑人员平时怕民警是出了名的,民警多次找他谈心都没用。雷成宏知道后就去找他谈。起先那名犯人并不愿说话,雷成宏就和他闲聊,无论那名服刑人员说什么,他都认真倾听。渐渐的那名服刑人员的话匣子打开了。到后来,他几乎想到什么说什么,停都停不下来。最后,雷成宏问他:“你怕警官吗?”“怕。”“那你怕我吗?”“不怕。”“那我不是民警吗?”那名服刑人员笑了。从此他便不再害怕民警。雷成宏告诉记者,这就是心理学中“无条件的接纳与尊重”。“我们不单单需要说教,更需要接纳他们、尊重他们。”
    
  浙江监狱需要这样一支专业队伍

  浙江省监狱管理局教育改造处处长袁建华

  政治部宣教科科长朱泳去年司法部79号令提出,监狱系统的心理咨询员必须持证上岗。今年年初,省司法厅又在相关文件中提出要关注监狱民警的心理健康。这是我们开展这次培训工作的大背景。另外,监狱心理矫正工作开展了多年,苦于专业力量不足,基本都停留在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教育上,而非专业的心理矫正。为了加强监狱心理矫正力量,司法部在扬州医学院设立了一个培训中心,我们每年也都派送一些干部去参加培训,但毕竟是全国范围的一个培训,名额相当有限;而省里对民警的心理学教育工作尽管一直都在进行,但也局限于普及教育方面,仅仅是一种扫盲。因此,要在监狱教改工作中形成运用心理学知识的氛围,没有一支精干、高效、具有专业知识的队伍是不够的。这就促使我们下决心开办这样一次大规模的专业培训,建立起一支属于浙江监狱系统的心理矫正队伍。今年3月,我们与原野培训中心取得了联系,得到了他们的大力支持。首批52名学员,是从全省各监狱精心挑选出来的,他们不但具有较高的学历和综合素质,而且本身也一直在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考试结果也比较好,基本上每个监狱都有学员通过考试。其他学员尽管没能通过考试,但经过系统的专业学习,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这项工作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教育改造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以往我们都采取千篇一律的说教,有时候民警苦口婆心,还是打动不了服刑人员,方法显然过于简单,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监狱是改造人的地方,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把一个曾经对社会有害的人改造好。如果我们的教育工作根本不能打动他,那就失去了意义。这支专业队伍的诞生,对于将心理学运用于改造工作中将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其次,这对民警的工作自信心也是一种极大的鼓舞。它使得民警在实际改造工作中信心增强了,思路开阔了,办法也多了,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第三,首批持证上岗人员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工作要苦干、实干,也要巧干。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就是一种巧干。这些参加过培训的民警回到各个监狱后,他们掌握的专业技能不仅能给其他民警以指导和帮助,还能吸引更多人投入到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中来。这一点完全符合司法部提出的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三化”要求。第四,对民警自身的心理健康能起到保护作用。监狱民警日常工作压力很大,且面对的都是一些阴暗面,如果不能很好的净化和调整自己的心理,心理健康易受影响。这一情况也在我们的一些调查中被证实。民警一旦用心理学知识武装了自己,那对他们自身心理健康也建起了一道“保护闸”。心理学运用于监狱改造工作,在一些兄弟省份都已经开展起来。但像浙江这样一下子组织这么大一批干警进行为期2个月的全脱产培训,还不多见。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展这方面的培训工作,努力扩大目前这支队伍的规模。随着这项工作的进行,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民警掌握了心理学专业知识,我们的教育改造工作也将呈现出新的局面。
    

  一个良好开端
    
  杭州第七医院院长、浙江原野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主任赵国秋,这位长期参与监狱心理辅导工作的专家对浙江监狱系统这种做法赞许有加:“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赵国秋介绍说,杭州七院与省监狱系统的合作始于去年,主要由七院指派一些专家到各监狱去进行心理学方面的专业辅导,并给服刑人员做一些心理咨询。今年3月,省监狱管理局正式向杭州七院及浙江原野心理咨询师培训中心提出参加培训的意愿,并随即开展了第一次合作。
    据赵国秋介绍,此次培训相当正规。培训中心不仅制订了详尽的教学计划,还安排了大量复习、测验和实习。来自杭州七院、浙大医学院包括赵国秋本人在内的一批心理学专家和学者都参与了教学指导工作。而学员的选择也相当严格,必须是本科以上学历、具有学士学位的民警才有资格参加培训。尽管对学员的素质要求很高,但赵国秋坦言,刚接触这批来自监狱的学员时,他认为他们无论是心理学的专业知识还是实际操作能力都比较欠缺。不过他肯定了学员的表现:“他们每个人都很努力,这也是最终考试成绩比较理想的原因。”近50%的通过率,是同期4个培训班中最优异的。
    赵国秋说,目前的犯罪主要是罪犯人格障碍在社会上的表达。人格缺陷、心理障碍在服刑人员,尤其是重刑犯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因此对于服刑人员的改造也应当从传统的行为上的改造转化为人格上的改造。这就需要大量的心理矫正工作,服刑人员本身也很需要这方面的帮助。“针对服刑人员的心理咨询工作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日常的、即时的、带有辅导性质的,这项工作具有普遍性,可以面向全体服刑人员。二是专门针对具有人格缺陷的服刑人员。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来进行。”赵国秋认为,尽管目前我省监狱系统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如在监狱内开设心理咨询室、情感疏导室等,但相应的心理咨询员主要由狱警担当。如果心理咨询员没有专业理论做功底、没有专业技术为支撑,那么无论对咨询方还是被咨询方都容易产生不良影响。而通过社会力量参与监狱改造,虽可解燃眉之急,却不是长久之计。这次培训恰恰初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各监狱都拥有了一批专业人员,将对监狱系统的心理工作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这些人回到工作岗位上已经开始发挥作用。比如前些天女监举办的大型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得到了女服刑人员的普遍欢迎。该活动就是一名通过考试的女监狱警发起并组织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持证上岗。浙江在这方面做了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意义相当深远。”这位心理专家这样点评道。